小康路上,她们领跑……〡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
奔小康的路上,她们用勤劳与智慧不仅创造了自己的未来,还带动了家乡经济的发展。
领跑,从未止步……
乡村咖啡香 女性是主角
田野阡陌、房舍俨然,绵延青山下河水潺潺,四川德阳旌阳区东湖街道高槐村,依旧是幽静小村的模样,但又有大不同,村子里处处飘着咖啡香,各种文艺范小院错落在农庄之间——创客中心、高槐故事馆、田野秀场、染云山房、民谣小院……
这里距德阳市仅7公里,曾经是典型的空心村,也是市级贫困村,2014年始,渐渐变身成为拥有20余家咖啡馆的“咖啡小镇”,是德阳市及周边各市市民的休闲之地。近两年,依托咖啡主业,高槐村又引进3D打印、乡村音乐、青溯植染、“非遗”潮扇等新业态14个,将其发展成为了网红打卡地“文创小镇”。
这一系列的蝶变中,女性即是最初的设想者,也是带动人、主力军。
高槐村人何春芝原本也在外地务工,2010年回到村庄担任协调员,她记得那时村庄贫困,村庄里留守的大部分是妇女儿童和老人。2013年她被选为村书记后,便和村干部们商量,打造一个适合居家就业的产业,彼时,在调研走访中,何春芝看到乡村可以开咖啡馆,她想到了村里居住的一个城里人。
这位城里人便是胡榕,厌倦了城市里的生活,胡榕和丈夫来到高槐村,租下了一位农户的院子,经手打造后,成了朋友们的聚集地,她和丈夫也慢慢和当地村民融为一体。在朋友和何春芝的建议下,2014年,胡榕在高槐村打造了村庄第一家咖啡馆——“不远咖啡”,意为这里离城市不仅空间不远,也能实现“不远”的“诗与远方”。
在胡榕的带动下,高槐村陆续开设了二十余家咖啡馆,打造人有如她一般的城里创客,也有本村创客。2017年,有感于咖啡业态的单一,一直喜欢植物扎染的胡榕,将“非遗”元素引入咖啡馆,并在德阳市妇联的支持帮助下,将“非遗”在全市推广,扩大了村庄的知名度,又为高槐村带来了另一个发展思路和机遇。
村庄与北京某建筑公司合作,规划了空间、产业和功能布局后,以“财政资金用起来、平台公司投进来、工商资本流下来、农村资产活起来”的多元投入机制,发展新业态,并引导产业差异化发展,来实现乡间美食可吃、休闲咖啡可品、田园民宿可住、特色产品可带。
一系列举措下,2016年村庄脱贫。如今,高槐村年接待游客约50万人,旅游综合收入达2000万元,累计带动本村三分之一人数居家创业就业。
点竹成金,“牵手”贫困姐妹巧手脱贫
“当初我给公司取名‘牵手’,是希望牵手更多的人,一起发展竹编工艺,带动更多的群众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。如今,我的员工中留守妇女占80%。”在贵州赤水丙安古镇,背靠身后成片竹林,非遗传承人杨昌芹对记者这样说。
一缕竹丝,一双巧手,一份不了的乡愁。苗家妹子杨昌芹艰苦创业,在传承和发扬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“赤水竹编”的同时,也将赤水漫山遍野的竹林变成带动群众致富奔小康的“绿色黄金”。
竹编是一个较复杂的工艺技术。一件成品,要经过20多道工序。先是选择好的慈竹,然后是刮青、破竹、加工、起篾、染色、煮篾、拉丝等。通过打造立体精细竹编工艺,杨昌芹将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和现代生活创意融为一体,让一件又一件制作精美的竹编走出大山,走向世界,妆点了千家万户的生活。
2018年,身着苗族盛装的杨昌芹手捧一个竹编工艺杯,走上全国两会“代表通道”。
从小加工作坊到公司化运营,2019年,公司产值达到1200万元。通过村集体扶贫资金入股方式,利益联结177户贫困户,分红近10万元。
在她的影响下,周边村民发展竹编产业,直接或间接带动当地一大批贫困留守妇女上就业,越来越多的苗乡妇女靠勤劳的双手走上致富路。
“90后”赫哲族姑娘,直播带货助力家乡发展
你听过赫哲语版的《乌苏里船歌》吗?
“90后”赫哲族姑娘曹畅是黑龙江抚远市乌苏镇文化站站长,2016年大学毕业,同学们都选择到大城市发展,唯独她毅然回到家乡,为建设家乡、传承民族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。
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赫哲族,让乡亲们过上小康生活,她通过网络直播带货把村里的鱼干、鱼皮画等特产销往全国各地,一场直播下来就能卖4000多单。
作为一名“90后”,能够通过多种形式传承民族文化、助力家乡发展,曹畅觉得很自豪,她说,民族的就是世界的,在传承中自己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提升,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能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赫哲族,走进赫哲族。
觉得有收获就点个赞呗